中國日報北京3月14日電(記者 徐偉)作為來自黑龍江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孫艷玲14日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我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我國經濟的發(fā)展速度不配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存在一定的問題,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刻不容緩。
孫艷玲表示,截至2019年,我國新評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086人,這些傳承人擔負著非遺傳承的重要使命。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孫艷玲透露,這些傳承人的發(fā)展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一是大部分都是在地方本土土生土長,發(fā)展空間小,生命力薄弱。二是大部分傳承人年齡偏大,面臨著后續(xù)乏人的窘境。三是因為資金匱乏,持續(xù)發(fā)展力不從心,前景堪憂。
要改善這些不利局面,孫艷玲建議由國家財政撥款,專項扶持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建設非遺博物館。對用地等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優(yōu)惠。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由國家級傳承人自主經營,采取以國家輸血與自身造血相結合的方式,兩條腿走路,使保護非遺工作朝著良好的態(tài)勢發(fā)展。
孫艷玲表示,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可以通過收藏、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影像及文字資料等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和有形的財產。非遺博物館要通過借助高新技術研究非物質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傳播,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人們帶來的精神享受,加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孫艷玲還表示,國家級傳承人非遺博物館通過博物館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成果,對人們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教育。非遺博物館可以借助公益與非公益方式提高展覽的科學性、知識性、觀賞性,從而發(fā)揮非遺博物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發(fā)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重作用。
(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