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文化,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摘自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矜宜
2018年,湖南在全國率先將文化創(chuàng)新工作作為一個“體系”來整體謀劃推進。自此,我省文化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為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做出了有益探索。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背景地——益陽清溪村,成為我省文旅融合“探索”的示范地,一個熠熠生輝的新文化IP在此誕生。
盛夏的清溪,荷花滿塘,蟬鳴蛙叫。
20世紀50年代,作家周立波回到家鄉(xiāng)益陽清溪村,寫就描繪新中國農村變革的長篇小說《山鄉(xiāng)巨變》。他在書中寫道:“我要經我手把清溪鄉(xiāng)打扮起來,美化起來,使它變成一座美麗的花園。”
如今跨越半個多世紀,漫步在這個溪流潺潺的村莊,十步之內必有芳草,百步之內滿是書香。巨變,正從書中走進現實;花園,已成為清溪人的家園。
2018年,清溪村啟動提質改造,由周立波故居延伸而來的十幾處景點相繼落成,過去不起眼的小村落開始了它的“華麗蝶變”;2022年7月,周立波故居完成數字化升級,人文+科技的融合,又碰撞出了新的火花;而未來,隨著清溪作家書屋的傾情打造、“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在這兒正式啟動,總在不斷蝶變中的清溪,正向著“中國文學之鄉(xiāng)”的目標大步邁進。
故居文化,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總是相對靜態(tài)的。但在清溪,記者能看到60多年前,周立波先生在臥室里創(chuàng)作、沉思的生動影像;能聽到一段段“聲”入人心的山鄉(xiāng)故事娓娓道來;能感受到一個村,因為一位作家、一本書,而變得充滿生命力。
在文化和科技的賦能之下,周立波與他家鄉(xiāng)的人們接力,讓“山鄉(xiāng)巨變”的故事不斷更新迭代,品質升級。
【1.0版】
一位作家,讓一個南方山村“活”了
“說是清溪沒有溪,田塍道上草萋萋。山邊大樹迎風嘯,村外機車逐鳥啼?!边@首夾雜著益陽方言的七言詩,是周立波先生筆下的家鄉(xiāng)。
如今再到清溪村,看山鄉(xiāng)巨變。清溪展館,成為人們的首選打卡地。
?。?月20日,益陽清溪村。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易昂 攝)
展館內,通過立體沙盤和最先進的全息技術,將清溪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更為直觀的呈現在大家眼前。
在《山鄉(xiāng)巨變》情景劇中,大量運用益陽的方言俗語,人物刻畫生動鮮明。展廳內采用了5D投影技術和自動語音播報系統(tǒng),重現了當年的人物、故事、情景,以及益陽的風土人情。
走出展館的“時光隧道”,眼前的“新山鄉(xiāng)巨變”又呈現出另一幅清遠高雅的水墨畫卷——印象廣場、夢回清溪長廊、清溪劇院、清溪里民宿……別致、清新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清溪村黨支部書記賀志昂說:“我談不上是什么‘文化人’,但清溪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創(chuàng)新精神是骨子里的。我們要讓清溪文化不僅看得見、摸得著,還要活起來。”
清溪村的“文化氣”,是從周立波那兒來的。賀志昂從小聽著周立波書里的故事長大,但直到2008年周立波故居啟動修繕,他才認真地讀其代表作《山鄉(xiāng)巨變》。
愛看書看報的賀志昂對文化也有著自己的理解:“煮個肉吃,你們那里可能不放醬油,我們放醬油,這是文化;你們堂屋的門是關著的,我們是開著的,這也是文化。”
他覺得周立波是清溪村古往今來最有文化的人。《山鄉(xiāng)巨變》雖然不是一本專門寫文化的書,但書里的人和物肯定有清溪村的文化,應該好好挖掘。
2018年始,清溪村啟動提質改造,對空間結構重新進行科學規(guī)劃、整體開發(fā)。今天,若周立波先生看到這些,他定然欣慰——
益陽市首個大型多功能綜合性大劇院,可容納近千名觀眾的清溪劇院,就坐落在村子里。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獲獎作品《山那邊人家》(根據周立波小說《山那面人家》改編)剛在這里上演,再現了清溪村上世紀六十年代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眾多文旅景點陸續(xù)登場后,清溪村每年吸引超過60萬游客來參觀。益陽市的不少讀書會和研學機構也選在清溪村辦活動,帶動民宿、農家樂等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旅游服務產業(yè)鏈。2020年,村集體經濟資產達3000余萬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萬余元。
【2.0版】
科技賦能,讓周立波和他的作品“活”了
“感謝周立波先生,讓我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研發(fā)的技術,是有生命、有靈魂的?!遍L沙宏達威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fā)部負責人付磊說。
在馬欄山視頻文創(chuàng)園里,有一群以90后為主的理工男,付磊就是其中一員。過去幾個月,他們幾乎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只為一個目標——讓周立波先生和他的作品都“活過來”。
7月下旬,由長沙宏達威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fā)打造的“周立波全息影像”,完成交付。該技術是通過運用VR/AR、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還原周立波先生當年在清溪村故居里創(chuàng)作的場景。游客只需要一臺手機,就能穿越時空與周立波先生“見面、互動”,感受山鄉(xiāng)巨變的力量。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一種將真實世界信息和虛擬世界信息“無縫”集成的新技術?!皬驮币晃粴v史人物,如何處理好“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關系是關鍵,這成為技術團隊在追求精益求精過程中的難點和突破點。
“以前我們做工業(yè)項目比較多,每一顆螺絲釘都是按照實際機器進行嚴謹復原。但這一次不一樣,我們在盡力還原周立波先生真實形象的同時,還需要融入自己對這個人物的理解和想象。”
付磊說,立波先生的孫子告訴他們,“在他的印象中,爺爺是個十分愛笑的人”,這讓他們估算出50多歲時周立波面部細紋的情況;清溪村的人們告訴他們,“返鄉(xiāng)創(chuàng)作時,立波先生經常會下田與大家一起勞作”,這讓他們推測出老人的膚色應該是偏黑的……
如果說全息影像能夠“復活”周立波,那么,能否讓他筆下那些蘊藏無窮價值的作品也“活過來”?
(7月20日,益陽清溪村周立波故居有聲書屋,群眾在聆聽周立波的著作。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易昂 攝)
走進全新上線的周立波故居有聲書屋,迎面而來的是濃濃書卷氣和滿滿的科技感。40本著作,近百種不同的聲音,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在有聲書屋,清溪村的故事,真的“活過來了”……
“所有書籍我們都是用文物級掃描設備,一頁一頁、小心翼翼地完成。”長沙宏達威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主任趙帥說。
“由于周立波先生的作品年代久遠,有的幾乎一打開就瀕臨散架,更重要的是這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孤本、絕本。”趙帥說,但一想到這些原本只能躺在檔案室里慢慢老去的佳作,通過我們的雙手,被更多人看到、聽到,這讓我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意義了。
除此之外,本次數字化升級還完成了對周立波數字影片的修復,同時,在故居和清溪廣場設置了視頻打卡點,游客輕松一點,就能擁有專屬的“拍客大片”,留下美好回憶。
【3.0版】
文化賦能,讓新山鄉(xiāng)巨變活龍鮮健
60多年前,周立波先生在家鄉(xiāng)寫下茶子花開滿山坡、一片生機盎然的南國景象;60多年后,資水河畔以文為媒,再迎高朋滿座話山鄉(xiāng)巨變。
2022年7月31日至8月1日,“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創(chuàng)作計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啟動儀式在清溪村舉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文學實踐基地在這個原型創(chuàng)作地正式揭牌。
清溪村又迎來了新的蝶變。
(7月31日晚,大型現代花鼓戲《山那邊人家》在益陽大劇院演出。該劇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了周立波先生回到家鄉(xiāng)清溪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chuàng)作精神,再現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清溪村人民的樸實生活和精神面貌,折射出中國農村的變化與進步。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健 傅聰 攝影報道)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十多年來,清溪村一年一個樣。高鐵站修到了家門口,柏油路通到了農家院,磚瓦房變成了小洋樓。
在清溪畫卷之上,一批散發(fā)著優(yōu)雅書香的作家書屋正悄然綻放——
立波清溪書屋、作家出版社清溪書屋、王蒙清溪書屋、艾青清溪書屋、遲子建清溪書屋……首批10座各具特色的書屋,將清溪畫卷的輪廓勾勒得更加立體、豐滿。
書屋集聚書籍售賣、文學交流、休閑住宿等功能于一體。在這里,你可以找到自己喜愛的作家,沉醉于書海的同時,甚至有機會與偶像進行交流;在這里,你可以沉浸式體驗《山鄉(xiāng)巨變》中的復原場景,重回那段浸潤著泥土芬芳的時光;在這里,你還可以喝上一杯當地村民現做的益陽擂茶,拉拉家常,聊聊變化。
這些書屋都是在原有民居、農舍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既不浪費土地資源,又能與整個清溪村融為一體。
把書屋開進村民的家里,清溪村文化品位提升了,村民的日子也“活”了起來。
荷塘邊,一幢青瓦白墻的民居,在荷葉與紅花之間顯現。這里是清溪村村民卜雪斌的家,也是立波清溪書屋的所在地。
“一樓是書屋,二樓就是我們家。游客多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六七百杯擂茶。不用出去打工了,居住環(huán)境變好了,家庭也能照顧到了……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山鄉(xiāng)巨變嗎?!”說起清溪巨變,卜雪斌臉上堆滿了笑容。
“只有同農民群眾吃、住、勞作在一起,才能真正與群眾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周立波這樣說。
半個多世紀后,書屋成了村民的“家”,成了山鄉(xiāng)巨變的縮影。周立波先生再次以最美好、寫意的方式,與清溪村群眾“三同一片”,再次在家鄉(xiāng)“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中國當代作家作品簽名本珍藏館、山鄉(xiāng)巨變陳列館、一系列清溪文藝文旅主題活動、打造國家級5A景區(qū)……一個個精品項目正在醞釀、打造,清溪村的文化IP也越來越清晰。
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到“山鄉(xiāng)巨變第一村”,再到邁向“中國文學之鄉(xiāng)”,下一版“山鄉(xiāng)巨變”,正在加載中……
●青年觀察
第一次,走在“山鄉(xiāng)巨變”的大道上
張江?。ê蠋煼洞髮W新聞傳播學院研一學生)
我來自北方的城市,這是我第一次以湖南日報青年觀察員的身份走進南方的村落。
老實說,作為一名1998年出生的大學生,作家周立波先生和他的作品《山鄉(xiāng)巨變》離我都有點遠。但走進清溪,突然都近了。
(1月18日晚,益陽清溪村迎新春文藝晚會熱鬧上演,省級非遺項目“蝦子起拱”亮相吸引眼球。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攝)
在這里,我第一次穿越時空“看到”上世紀50年代中國南方農村的模樣。
很難想象過去破舊的茅草屋如今成了獨棟樓房。展館情景劇中演繹的益陽俚語方言,讓我這個北方女孩頗感新鮮,全息技術更是讓那個原本離我遙遠的年代,在眼前立體起來。
在清溪村,我第一次發(fā)現新時代下的農村生活,可以如此詩意、愜意,且充滿創(chuàng)意。你看,景在村中,村在景里,既保留了自然的原生態(tài),又處處科技感滿滿,網紅爭相打卡,讓你知道這是一個現代版的鄉(xiāng)村。
通過“文化+科技+生態(tài)+旅游”的深度碰撞,我看到故居文化“活”了,《山鄉(xiāng)巨變》的故事“活”了,村民的日子也“活”了;我看到一個個清新脫俗的景點與整個村落融合得恰到好處,一座座別具匠心的作家書屋、一條條寬廣的柏油路,都能助你通往那令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在清溪村,我第一次明白“不懂得中國農民就不懂得中國”的內涵。
在和村民卜雪斌的交流中,他言語間的喜悅與幸福,深深感染了我。這個過去不起眼的小村落,正依托文學、科技賦能文旅發(fā)展、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理念,讓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有錢賺、有福享。
在清溪村,我第一次強烈感受到一個作家的力量,一部文學作品的力量,我憧憬著新時代山鄉(xiāng)巨變下,中國農村那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蔡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