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國家歷史博物館,參觀者在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上觀看文物。新華社記者 蔡國棟 攝
在習近平主席剛剛結束的對烏茲別克斯坦的國事訪問中,希瓦古城成為高頻詞。在中方贈送給烏方的國禮中,有一座中烏合作修復的希瓦古城歷史文化遺跡微縮模型。習近平主席訪問前夕在烏茲別克斯坦媒體發(fā)表的署名文章中也專門提到希瓦古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希瓦古城這座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名城,在中烏兩國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重煥生機。這是近年來兩國人文合作的又一個亮點,再度彰顯中國“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都是文明古國,偉大的絲綢之路見證了兩國人民兩千多年的友好交往。中國西漢張騫、唐代玄奘、明代陳誠都到訪過烏茲別克斯坦,在塔什干、撒馬爾罕、納沃伊等名城留下了來自東方的足跡。如今,歷史的吉光片羽在中烏兩國考古工作者的攜手努力下重現于世。對明鐵佩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fā)掘工作、尋找大月氏留下的文化遺存……一項項考古成果實現了古今對話,為中國與中亞地區(qū)的文化交往史提供了更加豐富的佐證。中國團隊的敬業(yè)精神和平等交流的態(tài)度,深受烏方專家和民眾的認可和稱贊。可以說,考古合作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也促進了民心相通,充分體現了絲路精神。
長期以來,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鑒,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chuàng)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曾經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巨大貢獻。古絲綢之路也為亞歐大陸商品物產大流通、科學技術大傳播、思想觀念大碰撞、多元文化大交融作出巨大貢獻。通過對積淀文明精華的歷史文化遺產的考古研究,不僅可以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也將進一步促進文明互鑒、增進民心相通。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正不斷走出國門。在肯尼亞、越南、柬埔寨等多個國家的文化遺址現場,都活躍著中國考古工作者的身影。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中國近30家考古研究機構開展中外合作考古項目40項,包括赴國外開展的合作考古項目32項,為當地考古工作提供了更多助力,增強了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也增進了相互間的人文交流合作。
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鑒準則日益深入人心,這是對“文明”與“野蠻”二元思維的超越,也是對“文明沖突論”的破解。盡管世界各國社會制度不盡相同,文化傳統形態(tài)各異,但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站在先輩們創(chuàng)造的絲路文明交流交往交融的光輝成就基礎上,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斷書寫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新篇章。(孟慶川)
(孟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