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型教學法(TBLT,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近年來備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法,國際教育研究領(lǐng)域?qū)ζ潢P(guān)注也與日俱增。在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上,已有多場討論圍繞此教學法展開。27日下午,三位對此教學法深有研究的語言學、教育學巨擘齊聚一堂,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任務型教學法”最具總結(jié)性、權(quán)威性與前瞻性的探討。
這三位專家學者是澳大利亞科廷大學教授Rod Ellis,倫敦大學名譽研究員Peter Skehan以及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這場題為“任務型教學的基本問題和未來挑戰(zhàn)”(Fo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future challenges for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的討論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有關(guān)任務型教學的基本問題,第二部分就該教學法面臨的挑戰(zhàn)給出了建議。
從左至右:Peter Skehan, Rod Ellis,龔亞夫
Skehan教授首先列出了10個有關(guān)任務型教學的問題,三位教授就每個問題給予各自的解答。這些問題包括:
1.如何定義語言教學任務?
2.什么樣的任務適合不同學習者群體?
3.如何決定任務的復雜性以確保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習者都能獲得合理的挑戰(zhàn)?
4.如何為第二語言初學者制定任務?
5.Focused tasks和unfocused tasks有區(qū)別嗎?如何把focused tasks融入教學計劃?
6.如果將任務型教學要素和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型要素結(jié)合,有好處嗎?應如何結(jié)合?
7.任務型教學課的模式是唯一的嗎,是否有替代的模式?
8.如何將focus-on-form最好地融入任務型教學課堂?
9.教師如何進行教學測評以證明學生確實學到了東西?
10.教師在實踐任務型教學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設法解決?
Rod Ellis
在解答第一個問題“如何定義語言教學任務”時,Ellis教授提出應該以結(jié)果來衡量任務是否完成,而非使用的語言數(shù)量或質(zhì)量。
Peter Skehan
Skehan教授補充道:要確定什么是任務,首先要明確什么不是任務,例如要求完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翻譯就不能算是任務型教學法所認定的任務。
龔亞夫
龔教授進一步引申,為大家解釋了任務(task)和活動(activity)的區(qū)別。為說明并非每一項課堂活動都是任務,他甚至親身演繹了課堂上常見的角色扮演活動——兩位學生互相詢問對方的姓名年齡——這一活動則不能算是任務。這一生動的展示引發(fā)了現(xiàn)場陣陣掌聲與笑聲。
在討論的第二階段教授們希望為教師們在實踐任務型教學法時面臨的挑戰(zhàn)給出建議。這一環(huán)節(jié)以現(xiàn)場問答的形式進行。
參會者們踴躍提問。有位老師困擾于她的學生不愿意做任務。Skehan教授支招:人們最喜歡談論的話題是什么?是自己。所以教師可以設計任務讓學生們談論自己,例如繪制家譜并介紹,談論自己的寵物等等。另外一位高中教師問到如何能夠兼顧固定教學目標的完成和大綱任務以及任務型教學的實踐。Ellis教授給出了兩種可行方案。第一是不一定每節(jié)課都用任務型教學,可以其中一些課上用,或者課上騰出十分鐘來做任務;另一種方案是把教材上的材料改編成一個任務。
參會者們的其他問題還包括什么是輸入型任務,教師應該為任務型教學做哪些準備等等。整場演講干貨滿滿、氣氛輕松愉悅,讓大家對大會接下來的活動更加充滿期待。
(桂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