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朱友芳 鄒碩 長沙報道
長沙市開福區(qū)湘春路,有一家由德國人開設的特殊面包店,店員都是聽障人士,這家店也因此被人稱為“無聲面包店”。
店主是來自德國的吳正榮和妻子杜雪慧,夫妻倆在長沙生活了20多年,經(jīng)營這家面包店已經(jīng)11年。今年5月底,這對夫妻返回了德國。如今,這家“無聲面包店”的“愛心接力棒”交到了另一位德國人何墨凱手中。
吳正榮(右)與何墨凱(左)。
2002年,擅長手語的吳正榮夫婦來到長沙,為一個德國慈善機構資助的聽障兒童援助項目工作,主要是幫助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后來,吳正榮發(fā)現(xiàn)聽障人群的生活和教育越來越有保障,但就業(yè)仍然有些困難。
“他們經(jīng)常會換工作,因為自己沒有掌握技術,所以工作也不穩(wěn)定。我就覺得要教他們一門技術,這樣他們的工作就能穩(wěn)定一些。于是我就開了這家面包店,在德國找了一個面包師傅,跟他學做面包。”吳正榮回憶道。
目前,這家面包店有六名聾啞面包師,多年來已經(jīng)培訓過20多名學徒。這些學徒可以跟師傅們一起學習工作半年,然后自己出去找工作。
“當工作很累或有一些困難的時候,有時候會覺得沒辦法堅持下去。但是我們又覺得幫助聾啞人依靠技術養(yǎng)活自己的家庭,這么有意義的工作可以做,我們還是應該堅持下去。”吳正榮道出心聲。
2020年初,新冠病疫情爆發(fā),那段時間是面包店經(jīng)營最困難的時候,但他仍然給員工們發(fā)了基本工資,資金用的是之前開店的利潤,后來面包店的生意好轉。
離家二十多年,吳正榮夫婦雖然很喜歡在中國的這份工作,但同樣難以割舍對故鄉(xiāng)的思念。自新冠疫情爆發(fā)后的三年來,他們一直沒能回國探親,平時只能通過視頻通話和親友保持聯(lián)系。
“回到德國不是說我們后悔在中國生活和開面包店。我們只是到了思鄉(xiāng)的年紀,”52歲的吳正榮說,“我們真的很喜歡這里的工作,非常不舍。”
“我們不希望他們離開,因為他們對我們一直很好。”張曉英2013年開始就在這家面包店工作,她希望新冠疫情好轉后吳正榮夫婦能回到中國。她還表示這里工作環(huán)境很好,壓力很小,她已經(jīng)學會了一些德國手語。“我們的面包店跟其他面包店是一樣的,唯一的區(qū)別是我們通過手語交流。”
當被問到回國后的打算時,吳正榮表示未來還將繼續(xù)從事幫扶殘障群體的相關事業(yè),更多地幫助其他有身體殘障的人員融入社會。
“我們其實希望來的客人不是因為憐憫殘障人士,而是覺得我們的面包好吃,肯定我們的德式面包,肯定殘障人士的工作能力。”吳正榮說。他還表示并不擔心新任店長何墨凱接手后面包店的未來。
2010年,何墨凱在天津與妻子相識,婚后移居德國。2019年,他們倆帶著兩個女兒回到中國,在寧夏銀川當小學老師。
何墨凱在網(wǎng)上看到面包店在尋找新主人,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于是在2021年10月份主動聯(lián)系了吳正榮夫婦,表示想要接過這個“愛心接力棒”,并在今年年初將家搬到了長沙。
何墨凱認為良好的溝通和與面包師建立良好關系將是他經(jīng)營的關鍵,所以他一直在看視頻學習手語知識。
何墨凱覺得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zhàn),因為員工使用的手語跟自己在視頻里看到的不太一樣。不過他表示愿意學習更多的東西,也可以跟員工通過寫字來溝通。在這個過程中,何墨凱有時覺得自己才是殘疾人,因為店里的面包師對工作非常熟悉。
談到面包店的未來,何墨凱表示自己也有過擔心,與聽障店員的溝通以及店里的盈利問題,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難,但是他的心態(tài)很樂觀,有信心應對好這些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