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2日電 隨著全球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中非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2024年4月2日,以“加強網絡媒體合作 促進中非民心相通”為主題的“2024中非互聯網發(fā)展與合作論壇——拓展中非網絡媒體合作”分論壇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本次分論壇由中國日報網承辦,旨在深化中非網絡媒體的合作,共同講好中非合作共贏的故事。
國際在線總裁范建平出席活動并致辭,他表示,這些年,中非媒體以不同的網絡敘事方式和融合傳播形式,持續(xù)促進中國與非洲國家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情感溝通,進而推動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合作。
以下為范建平致辭的主要內容:
中國影視劇在非洲廣受歡迎,如總臺譯制的《媳婦的美好時代》等作品,不僅讓非洲觀眾感受到了中國電視劇的魅力,也促進了中非文化的交流與理解。中非媒體共同策劃并制作了一系列高質量的紀錄片和特別報道,如總臺紀錄頻道與肯尼亞方面合作攝制的《魅力肯尼亞》,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風光和獨特文化。當然,網絡媒體在促進中非交流合作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國際在線斯瓦希里語網舉辦的“打卡‘一帶一路’新地標”活動,邀請100余位肯尼亞網紅、藝術家和中小學生,搭乘蒙內鐵路客運列車,在車廂里和沃伊車站舉辦中非文化表演和互動活動,肯尼亞國家電視臺等20多家主流媒體進行了報道;推出的《非洲人在中國》電視專題片,講述了很多中非民間交往、民心相通的感人故事,在坦桑尼亞和剛果(金)的多家電視臺播出。這些內容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不僅豐富了非洲民眾的文化生活,也為中非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
當然,在制作和傳播優(yōu)質內容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和非洲網民在習慣使用和樂于接受的敘事方式上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主要受到文化、歷史、社會背景等因素的影響。
一是語言文字: 由于語言之間的差異,中國網民和非洲網民對于相同內容的理解和表達會有所不同。簡單的翻譯并不能準確傳遞含義和情感。
二是文化觀念: 中國敘事中強調家庭、傳統(tǒng)、孝道等價值觀,而在非洲文化中可能更注重部落、社區(qū)、宗教等因素。
三是故事主題: 中國網民可能更關心經濟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娛樂等方面的故事,而非洲網民可能更關注社會變革、民族和諧、文化傳承等方面的故事。
四是傳播平臺: 在中國,一些主流的網絡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被廣泛使用。而在非洲,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可能更受歡迎。
五是敘事形式: 在中國,短視頻、直播等形式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青睞。在非洲,尤其是在一些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的地區(qū),可能文字、圖片等敘事形式更加方便和順暢。
當然,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全球范圍信息交流日益密切,這種差異會逐漸變小,人們會更多關注人類共同的價值和文化。
中非友好關系的不斷深化將為媒體合作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中非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日益緊密,這為媒體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涌現,這為中非媒體合作提供更多的手段和途徑,推動雙方的合作向更深層次發(fā)展。
未來,我們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推動中非網絡媒體的合作:
一是拓展合作領域:可以加強在教育、科技、環(huán)保等新興領域的合作。
二是豐富傳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拓展和豐富傳播渠道,提升合作效果。同時,積極探索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fā)展之路。
三是建立合作機制:建立常態(tài)化的交流與合作機制,提高合作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
四是加強人員培訓:加強中非網絡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培訓與交流,提高專業(yè)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強雙方媒體從業(yè)人員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推動合作項目落地。
五是倡導多元文化:通過媒體的力量,宣傳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消除誤解和偏見,增進中非友誼。